冷冷冷 应对新年首寒 上海各部门在行动 他们在气温零下的夜里走到天亮→
时间 : 2023-08-14 21:03:54
来源 : 搜狐
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今天上海全市气温普遍在零下2度至零下5度。
上海市城运中心、市应急局提前发布自然灾害应对和值班工作提示,加强应急值守和综合统筹协调,备足各类应急物资和抢险力量。各区、各有关部门、单位落实各项防寒措施,全市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昨夜今晨,公安交警部门增加30%一线执勤警力加强交通疏导,针对前期排摸的近200处钢结构桥梁、高架立交匝道、低洼道路等易结冰点,派员驻点管理,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交通管理部门加强隐患排查和道路巡视,全市道路养护行业应急人员现场值守,对易积雪结冰路段、设施,尤其是高速公路、越江桥隧、大型立交等重要设施重点排查。
住建房管部门加强检查巡查,做好高空坠物提示和防范工作;各区房管维修应急中心组建115支队伍、2000余名应急维修人员,提前做好防冻保暖和应急设备材料储备。
水务部门加强对管损事件的预警研判和对原水、水厂等的安全检查,防范系统性风险;继续对水箱、水表、立管等居民用水设施进行防冻保暖维护,预防冰冻损坏。
绿化市容部门全面加强公园绿地和道路环境保障,针对已结冰路面,采取铺设草包、使用融雪剂等措施,保障道路环境整洁安全。
应急管理部门加强对危化等重点行业的安全检查,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和物资装备的协调保障。
截至目前,本市各主要道路、高架、高速公路及轮渡通行情况正常、机场“两场”起降正常。
为了让“续命”的空调不断电
他们在气温零下的夜里走到天亮
今天凌晨,张晖在张桥中心站进行防寒潮电网特巡时说:“变电站跟人一样,天气变化也会造成咳嗽感冒的小毛病,需要早发现早治理。”
昨晚,随着强冷空气主体的到来,上海气温一夜“大跳水”,并将持续60小时的零度低温天气。在没有暖气的南方,挺过寒潮不仅靠“一身正气”,还要靠空调和电暖器“续命”。在这样用电量激增的情况下,为了让市民家里的空调不断电,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的电网运维检修保障人员在气温零下的夜里奔波了一夜。
今晨,国网上海检修公司华新换流站运维人员查亮亮正在检查设备
零点时分,220千伏龙泉变电站依然灯火通明,抢修人员正连夜抢修存在缺陷的3号接地变,力争尽快恢复设备送电,保障城市可靠供电。
负责此次抢修任务的胡杰是变电检修四班工作负责人。47岁的他入行近三十年,可谓身经百战。“每逢寒潮来袭,由于气温急剧下降,往往容易造成一些户外电力设备发生故障,比如注油类设备渗漏油、GIS设备气压低、断路器机构故障等。这不吃过晚饭我们就接到了龙泉站抢修的命令。”当天晚上,为了应对寒潮,胡杰所在班组全员加班加点通宵值守,随时应对可能的突发状况。
昨夜,国网上海检修公司变电检修四班的王泽宇在龙泉变电站内紧急抢修
文汇报记者了解到,从1月5日开始,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就组织运维人员对变电站内的各类设备开展地毯式隐患排查工作。昨天下午,天山中心站运维人员陈浩在龙泉变电站内进行防寒潮特巡时,在隐蔽的角落发现3号接地变流变存在渗漏油的情况,如不及时处理会引起设备故障跳闸,严重威胁电网安全。考虑到寒潮期间电网负荷持续上升,该公司决定连夜开展设备抢修。
当晚22时,胡杰带领班里的4位90后青年员工赶赴龙泉站抢修现场。与此同时,天山中心站运维人员正在紧急将缺陷设备进行停役,并做好现场安全措施,确保抢修工作安全顺利开展。23时抢修工作正式开始,胡杰等人发现3号接地变二次接线盒内部存在裂纹,无法靠人工紧固或更换垫圈解决问题,必须对整个流变进行更换。由于新备品需要进行试验等工作,流变更换工作安排在了7日白天继续进行。胡杰和同事们也暂时收工休息。“我们每个人在工作服里面都贴了两个暖宝宝,但风一吹还是冻得发抖。不过这都不算什么,只要电网安全了,苦点累点都值了。”刚从接地变上完成工作回到屋内的抢修人员王泽宇说。
今晨国网上海检修公司张桥中心站运维人员正在设备防寒潮特巡
“小陈,走我们再去场地上看看,这么冷的天就担心设备冻坏了!”
今天凌晨,张桥中心站运维人员张晖和陈逸伟穿上厚厚的工作服,带上手电筒、记录簿等再次开始了夜间设备特巡。“变电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合体,就像我们人体一样,天气变化也容易造成’感冒咳嗽’等小毛小病,所以早发现、早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有着丰富变电站运维工作经验的张晖边走边说。
两人打着手电,一个个回路仔细排查,重点检查各类注油类设备油位、机构箱加热装置运行情况等,确认设备正常后就在记录簿上打上一个勾,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
在青浦郊区的±500千伏华新换流站,守护外电入沪重要“落脚点”的责任同样非常重大。根据国调指令,±500千伏华新换流站双极解锁改为运行,来自长江三峡的清洁水电给冬日里的上海电网注入了澎湃动力。
为了确保换流站安全稳定运行,当值运维人员查亮亮和蒋高峰对各类设备进行了一次次地特巡。从换流变、断路器闸刀等户外主设备到室内的阀厅、保护装置、水冷系统等,两人把十几个足球场大的变电站走了个遍。
“外来电作为上海电网迎峰度冬的重要保障,可以说是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目前我们针对此次寒潮的各项举措均已落实到位,并加强了应急值守抢修力量的配置。”查亮亮说。
据悉,为应对此次寒潮,从1月6日下午开始,分散在各座变电站和各条输电线路现场的员工就进入到了保电状态,根据编制的《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防寒潮工作手册》认真执行各项保障措施,加强应急抢修值守,全力确保主网安全运行,为城市守护温暖。(文:张天驰)
姜茶驱寒、夜门诊双休日门诊升级
“空调开到22度,喝杯姜茶暖暖的,回家路上慢慢走……”今天,2021年的第一波寒潮威力不小,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的门诊,脚步匆匆的行人被“防寒沪语小喇叭”叫住了脚步,驻足停留之际,医务人员送上一杯杯姜茶,感慨“暖手,暖口,更暖心”。
俗话说,小寒胜大寒,这两天的上海迎来一年中的“最冷时节”,2021年首个寒潮发威下,室外温度直降零度以下,申城各大医院积极应战,在门急诊管理、人员配备、服务举措上,“冰冻天”里的大型医院,暖意融融。
上午10点多,同仁医院门诊二楼慢病诊疗区域,98岁的老伯坐在轮椅上,从头到脚都被包裹得严严实实,整个人“鼓鼓的”。
“这么冷的天我们也不想出门,可该看的毛病还得看,他的皮肤病是老毛病了,可能天气干燥,痒得难受,必须来复诊。”老先生的儿子、儿媳陪伴在侧,也已是“银发族”。“小老人”照顾“老老人”在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上海,并不罕见。
就诊过程顺利,结束诊疗之际,这一家人开始为回家路做起“心理建设”:“出门得赶紧叫车!”“路线设计好,快速钻进室内,太冷了!”就在三人打道回府之际,正巧遇上同仁医院“便民小车”出街。医务人员奉上三杯姜茶,令这一家子颇感意外,“正好嘴巴干,喝两口,还能一路上捂手,真好呀!”
持续降温,同仁医院在做好日常门急诊服务的同时,“便民小车”不定期出现,疏解病家冬日就诊的焦躁。
“每次突然降温,心脑血管疾病意外高发,老人尤其是高危群体。”同仁医院医务科科长顾志俭告诉记者,入冬以来,急诊就诊人次明显上升,每天来院救护车增加30%以上。为此,院方做好人员应对,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救治中心24小时为急危生命“护航”,其余多学科力量则支持急诊日常运转,让病家都可以早点回家。
地处杨浦的新华医院迎来儿童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疾病的大客流。能不能再想点办法,缓解病家就诊的“焦虑感”?从1月起,新华医院儿科夜间及双休日门诊服务升级:夜门诊实施预约制,双休日门诊专科化。
可选择的就医时段更多了,不用非得“顶风出门”,专家也鼓励大众错峰就医。有了夜间门诊的预约系统,患者可以在公众号或APP上预约,大大减少对生活的影响,对医生来说,可以预判门诊患者数量,提高看病效率。
这个速冻天里,申城各家医院依照各自病种特色、区域特点拿出应对方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有一群医生眼下比任何人都更关心天气。
“天寒地冻,内科、心脑血管疾病一下子就会多起来,与此同时,我们每天还得观察是不是有雨雪霜冻,这样骨折、创伤的急诊病人会明显增加。”六院急诊科主任张屹告诉记者,应对这波寒潮,急诊已加强医生护士配置,形成预案。作为上海“最大骨科”,六院急诊还配有骨科主任组值守,预留30张床位给急诊骨科患者,确保最快时间解决病家疾痛。
与同仁医院类似,张屹也与记者聊起老龄现象,急诊病区里,92岁、93岁的老人并不少见,老龄化社会里,人均寿命更长了,但一旦被“击倒”,多重疾病夹杂的身体情况给急诊带来巨大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多家医院的门诊都普遍观察到一个好现象:呼吸道感染的老人、儿科就诊病例今冬总体上来看明显下降。“戴口罩后,感冒少了”,这是医生们的普遍感受。对此,多学科医生一再强调:疫情的威胁并未远离我们,希望大众坚持做好个人防护,安度寒冬。 (文:唐闻佳 图:袁婧)
大棚蔬菜紧急加盖“御寒被”
上海中心气象台今天上午7时更新低温黄色预警信号为低温橙色预警信号: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今天夜里到明天早晨本市大部地区最低温度将下降到零下6℃以下,低温黄色预警信号更新为低温橙色预警信号。
寒潮来袭,郊区田野里的那些蔬菜能否抵御这波低温?
面对强寒潮到来,金山区各农业合作社加紧采取措施,在田间地头积极做好防冻保暖防护工作。
1月6日,在位于金山区廊下镇的上海浩丰果蔬专业合作社塑料大棚,菜农紧急加固蔬菜大棚,并用上了太平洋安信农险上海金山支公司赠送的无纺布等防寒物资,为生菜盖上“御寒被”,确保申城市民“菜篮子”供应。
上海中心气象台消息,受强冷空气影响,本市气温继续下降,并伴有6-7级偏北大风,预计本市明天早晨的最低温度可达零下7度,郊区零下9度-零下7度,有严重冰冻。明天天气晴冷,最高气温零下1度。提醒广大市民及时关注天气信息,注意防寒保暖:
1.注意添衣防寒,特别是手和脸部的保暖;
2.关好门窗,牢固放置室外搭建物;
3.出行注意路况,当心路滑跌倒;
4.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和心脑血管病人、呼吸系统病人等慢性病患者应注意保暖,减少外出;
5.使用煤炉取暖的家庭应提防煤气中毒;
6.大风天气,外出注意高空坠物;
7.关注天气预报,关注相关部门发布的寒潮警报及相关预警信号。
综合:文汇APP(文:唐闻佳、张天驰 图:袁婧、赵立荣、庄毅)、上海发布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