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图游戏「世界战场」

时间 : 2023-08-14 19:23:40

来源 : 搜狐

亨通是全球光通信领域龙头企业。受访者供图

在葡萄牙北部海滨城市维亚纳堡,距离海岸线20公里的海面上,矗立着一个个巨大的“风车”。每当大西洋海风吹拂而过,“风车”转动产生海上风电,经由藏匿在深海中的海底电缆输送至岸上,“点亮”葡萄牙千家万户。

这是全球首个半潜漂浮式海上风电商用项目。今年9月初,央视纪录片《多彩葡萄牙》将镜头聚焦于此,并揭秘该项目隐藏的“中国制造”——来自江苏省苏州市的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亨通”)承包了项目风力发电输出系统建设维护。

为了保护海底电缆,亨通首次完成了10万吨海底抛石作业工程。这项工作难度极大,世界上能做到的企业并不多,但亨通早已身经百战。在这家企业的履历上,极富挑战性的“硬骨头”项目并不少,比如在巴西亚马孙河,亨通曾用全球最长跨度、最大截面的OPGW光缆,实现亚马孙河“大跨越”。

与其履历相匹配的是,亨通已经进入光通信领域全球前三强,以及电缆领域全球前十强。这份耀眼的成绩不是仅仅依靠庞大的中国市场,而是在全球市场征战中赢得的。目前,亨通的业务已覆盖至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超10个国家建有工厂或研发基地。

亨通是中国民营企业迈向全球化的典型代表。在中国,有一批“草根”出身的民营企业,即便天然面对中国14亿人的大市场,仍然敢于打破本土市场边界,在国际市场中驱动企业品质提升,借全球“大脑”实现技术跨越。

撰文:林东云 王谦 叶洁纯 统筹:叶洁纯

看着世界地图“作战”

在亨通集团总部大楼一楼展示厅里,最耀眼的是墙面上的巨幅世界地图,上面用红、蓝、白三种不同颜色的标记标注着亨通进军全球的足迹:红色代表海外技术营销服务分公司,蓝色代表产品覆盖的国家和地区,白色代表海外研发产业基地。

20多年前,当这张世界地图上还没有任何标注,还未被刻在墙面上的时候,亨通创始人崔根良早已将它刻在了心中。

1991年,在苏州吴江,一家乡镇乳胶厂由于经营不善,转产为通信电缆厂,崔根良担任厂长。为了增加电缆厂的技术储备,崔根良大胆将目光投向海外,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生产设备。1994年,崔根良以电缆厂为基础,组建了如今的亨通集团。

在“引进来”的过程中,崔根良通过与日本、美国企业打交道,大大开阔了视野,逐渐萌生了“走出去”的想法,他开始思考如何将产品卖到国外去。2000年,亨通正式组建了国际业务部。

然而,国际化的道路并不好走。一开始,亨通选择跟一些进出口企业合作,做间接性的出口业务。但“借船出海”的业务模式缺乏主动性,企业掌握不到海外客户第一手信息,客户不稳定,业务难以延续。于是,崔根良改变策略、主动出击,从国内选派精英到海外开拓业务。

这支海外“突击队”经历了同行打压、贸易壁垒、文化差异、政局动荡等种种酸甜苦辣,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赢得国际客户的“信任票”,为亨通的国际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亨通在巴西设立了首家独资公司,其全球化布局开始扬帆加速。

“看着世界地图做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崔根良这句话如同出征的号角,亨通沿着“一带一路”四处“开花”。2013年,亨通在印度建合资公司;2015年连续并购了印度尼西亚、西班牙、葡萄牙、南非、莫桑比克等五国的光纤、电力企业,新增7个海外产业布点。同时,亨通开始在全球范围设立光纤厂、光缆厂,实现技术输出。

为了加快全球化运营和产业布局,亨通提出了“3个5”的国际化战略,即实现50%业务收入来自国际市场,50%资本为国际资本,50%人才是国际化人才。如今,世界地图已经刻进更多“亨通人”的心中。

亨通的全球化经历与很多知名跨国企业有着相似之处,这些企业的创始人都在企业规模尚小的时候就怀揣“全球梦”,并随着企业发展,持之以恒地追逐这一梦想,最终在全球市场的反复历练中成长为顶尖企业。

在荷兰飞利浦总部的博物馆内,写着一句标语:light up the world。作为全球电子巨头,点亮全世界,可谓飞利浦128年发展史的缩影。100多年前,飞利浦创始人之一安东·飞利浦背起行囊,坐了21天火车抵达俄罗斯,当时俄罗斯的人口总量位居全球第四。

安东·飞利浦在俄罗斯呆了6天,带回了15万只灯泡订单。在国外市场的助力下,飞利浦在成立后的第8年,灯泡销量首次突破100万只。一战期间,安东·飞利浦带领业务团队继续开疆拓土,直接接收了同行的欧洲“失地”,到了一战结束后,飞利浦迅速晋升为欧洲最大的照明公司。

在经济学家周其仁看来,很多小公司后来之所以变得强大,起因就是开始的想法不一样。好产品全世界都需要,中国企业要把视野放到全球,不仅是将产品卖到全球,而且用全球最好的资源来推进品质革命。

敲开全球好客户大门

来自全球的好客户正是推动品质革命的重要资源。不少中国企业通过进入全球好客户的供应链体系,跟随好客户迈向广阔的国际市场,同时推动品质跃升。

在美国“汽车城”底特律,聚集了大量汽车产业链企业,中国企业福耀玻璃在此设厂的故事广为人知。但鲜为人知的是,除了福耀玻璃,还有一家低调的中国企业也在此设厂,它就是生产精密轴承零部件的慈兴集团(下称“慈兴”)。

在国外市场上,“CW”大名鼎鼎,是汽车业界响当当的轴承品牌。作为品牌持有者,慈兴是浙江最大的轴承出口企业之一,其轴承产品70%供出口,而宝马、奔驰、克莱斯勒、福特等高端汽车轴承又占出口的70%。

慈兴是较早一批进军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早在1987年,还未在轴承行业站稳脚跟的慈兴就通过宁波一家外贸公司向美国出口自己的产品。1994年,慈兴在美国设立了“CW”公司,绕过中间环节,直接在北美提供销售、后勤、售后以及技术服务。

但是从出口产品到真正进入宝马、奔驰等高端汽车厂商供应链,慈兴仍然经历了一番周折。

时间回到2008年,慈兴设在海外的销售中心反馈,高档汽车面临更新换代,零部件需求不降反升。慈兴决定将产业升级的重点放在高档汽车轴承制造上。慈兴的转型引起了宝马的注意,他们主动找上门寻求合作。

尽管已经过去十余年,但是慈兴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赵坤仍然清楚记得刚与宝马建立联系时的情景,因为相比寻求合作,宝马更像是来“找茬”的。宝马团队前后考察慈兴多达5次,提出200多条整改意见,意见足足写了两个黑板。宝马工程师甚至半夜突击慈兴热处理车间,检查产品状况和劳动纪律等。

适逢“机器换人”起步阶段,慈兴集团在设备改造、工艺重塑、信息化、自动化升级等方面本就面临诸多新挑战,宝马的要求无疑是“雪上加霜”。但为了在汽车轴承领域开辟一番新天地,慈兴集团依然选择了应战。

通过加班加点改造,宝马200多条整改意见中的99%都在慈兴得到了落实。最终,慈兴集团战胜了其余4家竞争对手,成功跻身宝马集团二级供应商,顺利完成了第一批自动化信息化改造探索。有了宝马的“背书”,越来越多高端汽车厂商向慈兴抛出“绣球”。

像宝马这样的好客户,不仅能把企业带向更广阔的舞台,也能带动企业品质提升。在佛山,有企业不惜亏本也要敲开全球好客户的大门。

位于佛山南海的广东文灿压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文灿”)是一家生产高档压铸件的企业。早年,文灿主要为家用电器生产零部件,后来抓住汽车工业发展的机遇,转型做汽车零部件的压铸加工。

当时,为了争取一家法国大型车企的订单,创始人唐杰雄带着团队远赴法国。但由于文灿没有汽车零部件业务的经验,法国客户想通过一个极低的报价来“婉拒”。按照报价做下来,文灿要亏本,但是唐杰雄出乎意料地答应下来。

唐杰雄内心的盘算是,文灿这一单虽然会亏本,但是若能由此开启一扇大门,这门生意就值得。为了完成这笔订单,文灿先后完成了汽车零部件压铸生产的几个认证,最终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客户的测试,交付了订单。

文灿的表现让法国客户刮目相看,最终,该法国客户以合适的报价将原计划给其他厂家生产的订单,都交付给了文灿,并与文灿结成稳固的合作伙伴。文灿也由此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成为了奔驰等高档汽车厂商的一级供应商。

2014年,电动汽车厂商特斯拉在全球物色供应商。文灿凭借技术能力、材料工艺、响应速度等优势获得了特斯拉的认可,双方达成合作。如今,在某些关键零部件上,文灿仍是特斯拉全球唯一的供应商。

善用全球“大脑”创新

征战全球市场,也是企业向全球“借力”的契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拓展全球市场时,将研发体系延伸至世界各地,依托全球“大脑”,实现技术跨越。

9月18日,上交所科创板股票上市委员会宣布,吉利汽车(下称“吉利”)将于9月28日首发上会。吉利距离“科创板整车第一股”的目标仅一步之遥了。在外界看来,冲击科创板,这意味着,吉利已经完成从传统制造业到科技赋能再到科技公司的转型。

从1998年造出第一辆“吉利豪情”至今,22年间,“造车狂人”李书福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果敢的决断力,将吉利从一家不被看好的民营车企做到世界500强企业。虽出身农民,但李书福拥有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吉利几度转型成功,离不开其位于全球各地的“创新大脑”。

吉利的全球化创新战略始于2010年,当时,吉利收购瑞典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汽车,探索以投资换技术。随后,吉利在哥德堡设立了欧洲研发中心(CEVT),结合沃尔沃和吉利的技术资源,开始打造全新中级车基础模块架构CMA项目,双方在科技创新方面深度合作。

在CMA基础架构下,吉利和沃尔沃实现了共同投入开发、共享开发成果,吉利的技术能力跃升。2017年,基于CMA基础架构开发的新品牌领克市场表现亮眼。截至2020年6月,领克品牌累计总销量突破30万辆,成为最快突破30万销量大关的中国高端汽车品牌。

之后,吉利在全球多点布局研发中心。目前,吉利汽车集团在宁波、杭州、哥德堡、考文垂和法兰克福设有5个工程研发中心,并在上海、哥德堡、巴塞罗那、加利福尼亚和考文垂设有5个造型设计中心,旗下共有研发设计人员2万多人。

善用全球“大脑”,迈向科技前沿,来自佛山的家电巨头美的集团亦深谙此道。

今年3月,美的集团在上海启动全球创新园区项目,计划投资60亿元人民币,在上海青浦区打造一个全球创新园区,面积约为36万平方米。该园区未来将面向全球引进8000至1万名全球高端研发人才。

此举不禁让人联想到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的人才观,他曾说:“美的(上世纪)60年代用北滘人,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用全世界的人才。”

近20年来,美的一直在全球各地设立研发中心。根据2019年10月美的集团“科技月”披露的信息,美的在全球的研发中心数目已增至28个。同时,美的研发人员超过1万人,外籍资深专家超过500人。

慈兴也很早意识到引进国际人才的重要性。十余年前,当慈兴向高端轴承转型的时候,就开始谋划在美国底特律、德国汉堡建立研发分部,这两个地方正是高端车企及汽车产业链企业集聚地。

“我们聘请了当地车企的总工程师担任研发中心的工程应用经理,帮助我们解决轴承研发上的难题。”赵坤刚说。目前,慈兴已经引进20多位来自欧洲或者美国的工程师,同时慈兴在上海成立了技术中心,以此吸引更多国际人才集聚。

■企业实践

慈兴集团:

世界是我们的市场

在慈兴集团,访客时常会被车间里悬挂的一幅世界地图所吸引:白色底板映衬下,五大洲的轮廓清晰呈现,中、美、日、韩等多个国家的地图点缀其间,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标识代表了全球办公室、工厂和仓库的分布。地图正上方,双语写就的标语“世界是我们的市场”格外亮眼。

成立于1984年的慈兴集团,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长为一家国际化的跨国企业。这家公司是怎么做到的?

“赚外国人的钱”

作为“轴承行业的黄埔军校”,浙江慈溪拥有200多家轴承企业,但轴承行业技术含量不高、门槛较低,上规模的企业只有20多家。激烈的竞争当中,慈兴集团意识到,只有转向高端市场,企业才能找到突围之路。

“低端轴承技术含量很低,产品不往高端走,企业就没有出路。”慈兴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赵坤说,“所以,我们把农机轴承等低端市场让给‘老乡’,自己去赚外国人的钱。”

为了迈向高端,慈兴集团花大力气进行了“机器换人”和数字化转型。据赵坤回忆,宝马集团提出了200多项整改意见,最后公司落实了99%,成功跻身宝马集团二级供应商;公司的自动化、信息化改造还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其间,慈兴集团高层还意识到,企业必须具备国际化的人才。

2010年,慈兴集团在德国汉堡投资设立了研发分中心,实验室配备了材料检测分析及轴承精度检测分析仪器,进行高端市场领域轴承的研究开发及测试;2012年,慈兴集团在美国底特律成立研发分中心,外籍工程师与国内工程师一起紧密合作开发新产品项目。

2017年2月,慈兴集团又收购美国俄亥俄德拉克制造有限公司,为未来传动部件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设备保障。

“我们引入的美国、欧洲的工程师达到20多人。此外,我们还在浙江大学与博士合建工作站,在上海成立技术中心。”赵坤说。

如今,慈兴集团的产品广泛运用于高档汽车、工业机器人、计算机、高精密仪器仪表、电动工具等领域,70%以上产品实现出口,近几年球轴承出口国内排名连年第一;据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统计,2015—2017年,慈兴集团的汽车转向系统用球轴承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也位列榜首。

客户在哪里,工厂就开到哪里

在全球化时代,丰田、大众、通用等国际化企业均实现了生产的“在地化”,通过遍布全球的供应商和本地化研发体系,充分降低供应成本和风险,并提高产品在不同市场的适应性。

这一思路也得到慈兴集团的借鉴和实践。早在1994年,慈兴集团就在美国洛杉矶成立美国分公司,向北美市场提供轴承销售、物流、售后及技术服务。

1996年,慈兴集团又进军欧洲市场,在德国汉堡成立分公司,负责整个欧洲市场的推广和服务。意大利、巴西、波兰、韩国……近年来,慈兴集团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还把销售公司开到了中国台北。

2017年,慈兴集团迈出了国际化道路上的关键一步——当年8月,慈兴集团北美制造中心在底特律启动,为美国福特、通用等提供转向系统所需要的轴承组件,这意味着CW高端轴承正式打入美国汽车工业核心区。

为了更好服务美洲市场,同年11月,慈兴集团墨西哥工厂全面动工。此外,慈兴集团还在美国多个城市建立了物流仓库,提高了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

慈兴集团还实现了管理的全球化。赵坤透露,美国、欧洲分公司的负责人均为当地招聘,但通过SAP系统,公司能够及时看到海外市场管理情况,实现决策的最优化。

■佛山观点

吉利汽车让我很震撼,震撼于他研发的劲头及其研发体系的布局。吉利汽车是用投资换技术,通过这种方式让原本落后的汽车生产技术加快发展,今天吉利汽车在全世界已经有50个研发中心,试想这么多研发中心,里面有多少工程师和研发人员?这些是吉利汽车未来很大的一笔财富,这也是未来在汽车行业走到世界前列的基础。

——广东福田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梁锡强

我们常常说要弯道超车,因为我们的机械装备、精密制造还不强,比如,发动机等设备制造就是要求非常高、技术强度也很高的领域,这也是整个基础产业的重要一环。但是我们很多高精尖的东西其实还在依赖国外的技术,很多设备都是进口的。怎样实现弯道超车?吉利汽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它主动走出去,用投资换技术,用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合作,实现共赢。

——佛山市南海新达高梵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广荣

如果我们只做佛山市场,那就只能用佛山人才;做中国市场,用中国人才;做国际市场,必须用国际人才。我们的眼光,对人才的战略布局很重要。以前我的眼光还有局限,还没跳出去,但这次在长三角走访后,很多高精尖企业给了我很大启发。要将目光放远,看全球,看未来。

——住友富士电梯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海峰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菜谱推荐